上回書說到ServiceNow的成功歸根到底是因為SaaS模式相比傳統軟件確實提升了用戶使用ITSM軟件的性價比,降低了綜合運維成本,讓ITSM系統可以進入運營態,能快速和持續地提升客戶體驗。
但問題是,既然SaaS模式有這些優勢,為什么BMC和HP視而不見,坐視ServiceNow漸漸做大而無力抵抗?
下面這張2007年Gartner關于ITSM軟件市場的魔力象限圖,ServiceNow還榜上無名,BMC則是第一陣營的領頭羊,CA和HP緊隨其后。
而到了2012年,雖然BMC在競爭中將CA和HP打入了第二陣營,但采用SaaS模式的ServiceNow已經緊緊跟上,成為緊隨BMC之后的第一陣營成員。
BMC直到這時,ServiceNow上市之后,才在SalesForce的平臺上推出ITSM的SaaS版本,比ServiceNow晚了七八年,此時已經無法動搖ServiceNow在ITSM的SaaS市場上的獨霸地位,只能眼看著ServiceNow的業績逐年翻番,并開始把手伸向監控領域,蠶食BMC的其它地盤。
再到2016年,作為純SaaS模式的ITSM廠商,ServiceNow已經在魔力象限圖上成為領先者,和BMC調換了身位。
而且,作為ITSM廠商,ServiceNow上市短短幾年就達到180億美金市值成為整個IT管理軟件領域的市值高峰,而在ITSM之外還有監控、自動化和IT治理多條產品線的BMC,雖然仍在ITSM的領導者象限,卻以69億美金的價格被資本集團私有化。
在ITSM轉向SaaS模式這一波里,成功者為什么不是BMC?
是因為完全由職業經理人經營的BMC只會一味因循守舊而毫無開拓精神?是因為已經長成全球前十的獨立軟件廠商的BMC已經機構臃腫人浮于事?是因為BMC不掌握SaaS模式需要的新技術?還是因為要保護傳統軟件的既得利益而不愿意動自己的蛋糕?
究竟BMC在管理上出了什么問題?
以筆者在BMC的工作感受來說,BMC是一家管理上做得非常不錯的公司。
BMC的機構并不臃腫,基本上大家都在做實事,企業文化也相當健康,內部沒有吃吃喝喝溜須拍馬那一套,主要都是業績和實力說話。某種程度上也是不得不如此,畢竟BMC不像某些強勢廠商,靠律師就可以收錢。BMC雖然在獨立軟件廠商里是全球Top 10,產品也有一些優勢,但它所處的IT管理軟件市場有IBM、HP等全產品線IT巨無霸級別的玩家,而且因為IT管理軟件的特殊位置,往往要面對強大對手捆綁或補貼銷售的競爭壓力,必須有足夠的戰斗力才能保持住市場位置。
BMC是一家相當踏實的軟件廠商,在IT管理軟件領域還保持了很高的專業水準,在產品體系打造上和商業運營商都相當嚴謹務實,不像總部在紐約CA,幾乎完全是做生意,收購廠商不眨眼,變成軟件雜貨鋪,也不像在硅谷的不少同業新銳公司,專業是專業,但過于追求增長和大概念,往往透支未來。
剛才提到紐約和硅谷,是因為我覺得BMC的風格和它在德克薩斯有一定關系。BMC總部在德州的休斯頓,總部大樓據當年姚明參股的“Yao”餐館不遠。相比紐約和加州,德州更加樸實和重視傳統價值。
BMC在業務上相當嚴謹,對訂單確認的要求很高,從管理上是盡力在避免出現壓貨和假單等不正常現象的,對合同條款摳的也很認真。但同時又非常務實,當碰到特殊情況時,假如能夠盡量透明溝通,提供充分信息,后臺部門也往往并不是簡單Say NO,而是會努力想辦法找到可能的解決辦法,對出現的錯誤也會實事求是地去努力修正而不是遮遮蓋蓋。(有些例子我聽了都覺得不可思議)
但BMC的嚴謹并不代表保守,BMC三十年的發展歷史上還是始終保持著進取精神的,而且是一種理智分析謹慎決策的進取和開拓。
80年代的BMC只是一家主機軟件廠商,通過一系列并購,BMC在90年代擴展了服務器監控和作業調度管理軟件,在2002年通過收購Remedy擴展了ITSM軟件,在2008年通過收購BladeLogic擴展了IT自動化軟件,并在其進入的每個領域都成為一個主要領跑者,組成了相對完整而又扎實的BSM產品線。
雖然這些不同工具軟件領域的拓展大多都是通過并購進行的,但這其實是一種老軟件公司進入新出現的細分工具市場的理智選擇,有其深層次的必然原因(再挖一個坑,回頭有時間再填,另文討論吧)。
BMC也并不是對新市場不敏感或者沒有自己研發新軟件的能力,比如這兩三年國內不少基于OpenStack做云管理軟件的創業公司如火如荼,BMC早在8年前的2009年就推出自己的云管理套件了,雖然因為要盡力兼容舊架構和利用已有軟件產品受到一些局限,而且當時的架構和基礎設施云適性要差得多,但即使放到今天來看,當時BMC CLM的構思和能力也依然有可圈可點之處,比現在不少OpenStack上改改包包的東西還要強些。
BMC也很靈活和人性化,我要離開BMC的時候,公司給了我半年的假期讓我先去嘗試新方向,直到半年后跟我溝通確認才讓我正式離職,這也是我原來沒有想到的。
好了,不拍老東家馬屁了,總之,BMC的管理是相當不錯的,公司也沒有人浮于事不思進取。而且,BMC收購的Remedy團隊也還保持著相當強的戰斗力,ServiceNow也并沒有掌握什么BMC不掌握的核心技術(前文說過ServiceNow前兩年還不得不支付了2.7億美金給BMC和HP以達成專利和解)。
那么,為什么BMC會錯失SaaS模式的變化浪潮?
《創新者的窘境》在二十年前就給出了答案:
良好的管理無法應付破壞性創新,而且良好的管理恰恰是在面對破壞性創新時失敗的原因。
(啰里啰嗦寫到這兒了才開始要說《創新者的窘境》這個引子,慚愧。還好題目就是漫談,信馬由韁,也是一種風景)



